版面速览|10月30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太平洋在线 16 0

版面速览|10月30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1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台江鲟鱼“游”上“村BA”颁奖台

金秋时节,行走在黔东南这片热土,除了火热的太平洋xg111“村BA”篮球赛引人瞩目,颁奖台上的台江鲟鱼等比赛奖品同样令人眼前一亮。

版面速览|10月30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2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村BA”比赛获奖球队捧起鲟鱼奖品。 (台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台江鲟鱼亮相“村BA”颁奖台的背后,是贵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缩影。

从鲤鱼到鲟鱼

47岁的台江县台盘乡空寨村村民陈剑没有想到,世世代代养殖鲤鱼,如今会“拓展”到养殖鲟鱼,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黔东南苗乡侗寨,鲤鱼是最常见的鱼类之一。凡有稻田处,必放养鲤鱼。黔东南的稻鱼鸭复合系统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当地沿用至今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2011年,黔东南州的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展开全文

台江县是名副其实的“苗疆腹地”,拥有绿水青山和瑰丽的苗族文化,自古以来便遵循稻田养鱼养鸭的农业模式,鲤鱼、鸭子和稻米共生共长。

新时代,新作为。近年来,台江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生态渔业。

2021年,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招商引资,引入鲟鱼产业资源,打造台江县鲟鳇鱼三产融合示范园(下称示范园)项目。

“鲟鳇鱼示范园要建在我xg111企业邮局们空寨村?”这些年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陈剑,一开始还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我国是鲟鱼主要分布国,下属分类包含鲟属、鳇属及长吻鲟属。鲟鳇鱼,有“水中熊猫”的美称,肉质细腻且风味鲜美,营养价值高。近些年,随着营养价值不断被发现认可,鲟鱼的人工养殖业快速发展起来。

但是,作为冷水鱼,鲟鱼对水质要求非常苛刻,台江能够养殖鲟鱼吗?

“台江县台盘乡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地处清水江下游,其水温常年恒定在18℃至22℃之间,是鲟鱼生长的‘黄金温床’。”贵州省千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贵州千鲟公司)运营总监陈俊菁说。

版面速览|10月30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3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台江县鲟鳇鱼三产融合示范园。 (受访者供图)

2021年11月30日,示范园项目正式开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用地22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含养殖区、生态净化区、育苗车间、冬化车间、鱼子酱加工车间、鱼肉制品加工车间、综合展示楼、特色民宿等。”陈俊菁介绍,其中,养殖区建有直径10米池48个、20米池26个、36米池28个,共计102个。示范园项目全面达产后,鲟鱼年养殖规模将达到2000吨,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左右。

家门口就业创业

走进空寨村,通过无人机俯瞰示范园,102个圆形流水鱼池排列而建,镶嵌在绿水青山之中,蔚为壮观。

陈俊菁介绍,鱼池中的水主要由水库供应——水源自清水江支流巴拉河,在水质、水温和溶氧度上完全模拟流域生态。“每个鱼池还建有供氧系统,在补充氧气的同时,又能高效地集结分散在池水中的鱼生活代谢物并及时地分离出系统。”

水池中,一条条体型壮硕的鲟鱼摇头摆尾、悠闲游动。示范园现有鲟鱼品种有杂交鲟、达氏鳇等。

“今年4月以来,40万余尾鱼苗相继投放入池,全年计划投放100万尾。”示范园基地养殖负责人石长久介绍,随鱼苗一同投放的,还有20余条2米多长、200多斤重的达氏鳇。

示范园建设,不仅可以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还通过提供种苗和技术的形式,带动周边群众养殖鲟鳇鱼,实现增收创收。

去年夏天,看到示范园的招聘信息后,陈剑第一时间报了名,应聘成为一名养殖工。巡场、喂食、排污、消毒、监测水温度和含氧量……他太平洋在线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家门口就业,不但可以照顾家庭,收入还不低,每个月工资4000元。”漂泊多年后,如今拥有一份好工作的陈剑一脸高兴地说。

为使当地群众能够适应示范园的工作,示范园举办联农带农培训班,台江学员完成技能培训可在鲟鱼养殖产业就业或创业。

不仅如此,示范园一期建设期间为当地解决了劳动力200余人,项目达产后预计还将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并间接带动约500户养殖户增收。

版面速览|10月30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4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示范园水池里的鲟鱼。 (受访者供图)

此外,贵州千鲟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一米鱼池”模式的庭院经济,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公司提供鱼苗、饲料、养殖技术,回购商品鱼,农户进行订单养殖,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村BA”助力鲟鱼“出山”

今年3月,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在台盘村火爆举行。与“村BA”一起火爆出圈的,还有作为比赛奖品的台江鲟鱼等农特产品。

依托“村BA”热度,台江农特产品实现“黔货出山”。今年5月,在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2023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上,台江鲤吻香米、台江鲟鱼等农特产品备受青睐,各地商家纷纷签下合作发展协议。

7月23日晚,在粤黔协作“看村BA 买好黔货”助农直播间,开播5小时,累计销售502万元,表现不俗。

“我们研发出了鲟鱼鱼丸、香煎鲟鱼段、酸菜鲟鱼片等16款鲟鱼预制菜。”贵州千鲟公司营销总经理王伟介绍,通过利用数字化电商平台和全国各地的社区资源,鲟鱼预制菜正走上越来越多人家的餐桌。

鲟鱼价值高,一条2米多长、200多斤重的达氏鳇售价大约3万元。“但是,它主要的价值不在鱼肉,而在鱼子。”石长久介绍,一条200斤左右的达氏鳇一生可以生产大约30斤鱼子,市场上能卖到十几万元。今年以来,贵州千鲟公司完成了鲟鱼活鱼销售额120万元。

为了把鲟鱼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示范园充分拓展“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广东市场+贵州产品”的合作模式,不断提升两地协作水平。

“未来,我们将打造以养殖生产、加工、观光科普、营销多位一体的鲟鱼产业格局,联动上下游企业,打造循环多业态、环保生态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陈俊菁说。

贵州首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

日前,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能源建设项目——贵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作为贵州省首个核准、首个开工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该项目的开工标志着前期筹建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项目开建前,南方电网贵阳供电局采用“临电共享”服务模式,将一台容量为315千伏安的变压器作为施工电源快速接入,全力配合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如果让建设单位独立架设线路和新装变压器作为临时施工用电,不仅投入成本高,还将面临设备短时使用浪费资源、建设周期长等问题。采用“临电共享”服务模式后,电站建设单位不需要架设线路和安装电气设备,直接采取“租用”的方式用电,有效解决了项目临时用电建设施工周期长、设备采购安装环节多、电气设备后续维护等的烦恼,还可以免除后期设备的拆除、保管和处置等的成本投入。

“通过‘临电共享’使得该项目的施工电源接入时间从60天压减到10天,通电时间节省了83%,租赁费用也将采取分期付款,有利于项目建设的资金周转,减轻该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贵阳修文供电局市场营销部经理朱文杰说。

据悉,贵阳抽水蓄能电站位于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洒坪镇和清镇市卫城镇,总装机容量为150万千瓦,总投资约92.46亿元,预计2029年全面建成投产,将推动贵州省能源多元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电站投产后,每年可向社会输送清洁电能17.77亿千瓦时,增加风光新能源吸纳电量36.5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07.6万吨,将在电网中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任务,进一步保障贵州电网安全运行。该电站还具有带动力强、中长期经济效益显著等优势,预计年平均发电销售收入超10亿元,可有力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绿色发展蹄疾步稳

一个包裹的绿色旅程

晚上9点,贵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顺丰)贵阳处理中心自动化分拣车间内灯火通明,自动化交叉带、摆轮分拣机、酒水分拣机等设备飞速运转,从各地运送而来的包裹根据不同的“身份信息”精准地落入对应的格口,随后立即“奔赴”下一站网点。

“贵阳处理中心自动化分拣设备占比达90%以上,生产设备设施上均采用效率高、能耗低的产品。同时,还配备安装高效照明系统、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等节能设施。”贵阳处理中心中控组负责人陈艺告诉记者,贵阳处理中心还建立了废物管理系统,积极开展废物分类和回收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

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及促进邮政快递业绿色发展,在省邮政管理局的指导下,贵州顺丰积极创建绿色网点和绿色分拨中心。2022年,贵阳处理中心、遵义新湘分拨中心获评为绿色分拨中心;第二十七营业部、西外环路便民点、兴义市七星点部获评绿色网点。

当降本增效慢慢成为快递行业的“必答题”,贵州顺丰也在环保包装上增加投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助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使用的包装胶带是低密度聚乙烯材料。”贵州顺丰贵阳市檀溪谷小区业务部的“快递小哥”何建林一边打包一边说。

据统计,当前,快递电子运单、循环中转袋基本覆盖贵州顺丰全部网点。同时,贵州顺丰在各网点设置纸箱回收工具箱进行纸箱和包装材料的压缩回收与重复利用。今年以来,已累计回收约100万个纸箱及包装材料。

近年来,国家邮政局对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贵州顺丰也通过规范选择快递包装材料、合理精简包装、开展旧物回收等方式,携手推动行业向绿色化、减量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物流,在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消耗。

早上7点,何建林开始了一天的奔忙。他熟练地分拣自己区域的包裹,将包裹小心、整齐地码放在今年换的“新装备”上——新能源三轮车。

“投入新能源车已经是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截至目前,已有5800余台新能源车辆投入使用。通过优化车辆配置,大大降低运行车辆百公里油耗和碳排放量。”贵州顺丰公共事务部张恋说。

运输添“绿”,不仅体现在车辆的优化,贵州顺丰还应用智能地图进行运输路线规划,结合快件时效、距离等因素,通过智能算法提供路径最优解。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整合货运路线与运力资源,实现车辆与货物的精准匹配,提升陆地运输效率。

“未来,我们将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广泛应用科技手段、推行低碳减排措施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保证服务品质的同时践行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贵州顺丰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快讯

省生态环境厅  

加强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管控

为扎实做好2023年冬季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工作,全面加强人为燃烧污染管控,10月24日,省生态环境厅在安顺市召开贵州省2023年冬季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控暨人为燃烧污染管控工作现场会议。

清单化、具体化、责任化11月、12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工作,紧盯目标,决不放弃。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全力加强2023年秋冬季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逐月制定工作清单,明确市(州)级责任人,全力加强NOx排放、扬尘污染和重点企业监管,最大限度压减污染物。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强化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进一步加强明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管控,为明年全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对于禁烧区划定工作,要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及公众意见建议,会同多方讨论研究,要立即安排部署,确保工作按序推进,按时完成,其中,烟花爆竹禁(限)燃区要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秸秆禁烧区要于2024年2月底前完成,祭祀禁烧区和禁止露天烧烤(含腊制品熏制)区域要于2024年3月底前完成。禁烧区划定后,要加强执法培训,明确管控范围及要求;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公众知晓;相互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优化管控方式,提升治理水平;通过技防、人防等手段,加强执法监管。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宋立奕等科研人员研发的“一种区域植被指标的驱动因素分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该项专利从2020年1月提出发明专利申请,于2023年10月13日成功授权获得发明专利证书。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区域植被指标是评估生态系统碳汇和碳源过程的关键要素。区域植被指标的驱动因素分析对植被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辅助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合适的算法是影响驱动因素分析精度的关键之一。由于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不同环境因子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等因素,时常导致区域植被指标显示复杂的变化趋势,致使其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误差较大,不易满足精度要求,特别是在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分布破碎化现象严重的山区尤为突出。对此,驱动因素分析精度亟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林业大学、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研发的该项技术,提供了一种区域植被指标的驱动因素分析方法,实现了从研究指标总体中提炼出特定、重要聚类类型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及其驱动因素排序,细化了驱动因子分析结果,改善了上述技术中时常出现的结果精度偏低的问题,满足了精度要求。

南京林业大学、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不断深入探索,研发出该项发明专利,并在贵州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植被覆盖度等区域植被指标驱动因素分析研究实践中得到了良好应用。

湄潭县洗马镇  

“借鸡生金”巧打林下生态牌

10月中旬的遵义市湄潭县洗马镇,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在距离该镇杨家山社区约1000米的一片茂密山林下,养殖户金大志“潜”入围栏,将一个个绿壳鸡蛋捡入筐中。

“今年养了3000多只鸡,目前能下蛋的有1500多只,平均每天产蛋量900余枚。”金大志说,天然散养家禽及蛋类越来越受市场欢迎,销路十分稳定,有时甚至供不应求。

金大志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曾一直在外务工。2019年,洗马镇鼓励当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本就想回乡创业的金大志经多方考察研究、观摩学习,看中了屋后一片山坡,决定靠山“吃”山,在林下养殖蛋鸡,销售绿壳鸡蛋。

林中有鸡,鸡生“金”蛋。洗马镇森林覆盖率达67.72%,天然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因此,在洗马镇发展林下养殖业的远不止金大志一家,王太波也是当地的林下养殖大户。

“我去年3月开始在林下养鸡,由于没有养殖经验、缺乏起步资金等问题,刚开始心里没底。”王太波说,没想到第一批鸡和鸡蛋很快售罄,客户反馈也很好,这让他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如今,王太波的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500只扩大到1600多只。

近年来,洗马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鼓励、支持、引导农户开辟生态种植养殖新模式,发展林下菌、林下中药材、林下鸡、林下蜂等特色产业,实现林地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增美,走出一条既保生态、又鼓钱袋的绿色发展之路。

开阳县龙岗镇  

发展“稻+鱼”生态种养模式

近日,开阳县龙岗镇农业中心到大石板村开展首次“稻花鱼”测产活动。测产活动分为捕鱼和称量两个环节,工作人员和养殖农户手拿袋子、网兜等工具,将一条条肥美的鱼装入水桶。

“今年稻花鱼的个头都挺大,这种‘鱼养稻、稻养鱼’的方式见效很快,不仅节省了农药和肥料,还能提升鱼和水稻的品质,实现了鱼米双收。”大石板村党总支书记夏发贵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大石板村因地制宜,积极在产业发展上探索新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发展产业基地,通过党委政府引领,采取“支部+项目”模式,发展“稻+鱼”生态种植养殖。利用稻鱼共生的互利养殖模式,以稻田中的杂草、浮虫养鱼,再通过鱼在田中活动疏松田泥、消灭水稻病虫,进一步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今年7月初,龙岗镇在大鸭村、大石板村共发放了满足250亩稻田发展的鱼苗1850斤,共计1万余尾,经两个多月,单条成长半斤以上,稻花鱼带动了两村46户群众增产增收,其中大石板村21户114人,涉及脱贫户2户8人。

据龙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稻+鱼”综合种养模式,通过“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稻共存”,实现一田多用,双重收益。龙岗镇作为农业大镇,水稻种植面积有1.53万亩,做好“稻+鱼”种植养殖结合试点,将有效助推农业多样化、产业现代化,通过产业发展让群众进一步实现增产增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王瑶 朱登芳 王丹灵 高伟

编辑 王剑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谢巍娥

标签: 贵州 版面 生态 日报 新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